打马游戏排行榜 打马队的软件
打马是盛行于宋元两代的一种博游戏,尤其在北宋、南来更加流行,南宋。陆游词云:“冷落秋千伴侣,阑珊打马心情。”元代散曲中经常提到这项游戏,元代无名氏作《逞风流王焕百花,打马游戏排行榜 打马队的软件
一、打马游戏有啥子制度
1.打马概述
打马是盛行于宋元两代的一种博游戏,尤其在北宋、南来更加流行,南宋。陆游词云:“冷落秋千伴侣,阑珊打马心情。”元代散曲中经常提到这项游戏,元代无名氏作《逞风流王焕百花亭》杂剧第一折说王焕能多种伎艺,会各种游戏,云:“此生世上伶俐,今时独步,围棋。递相、打马、投壶、……九流三教事都通。”在元?杨朝英编《太平乐府》、明?无名氏辑《盛世新声》等散曲集多次提到打马。
人明以后,打马仍流行于南方,奇怪的是它的足迹没有能够北上以扩大影响,到了明代中叶,南方有“走马”游戏,据说和打马有关,其制度、方法已不同于宋代的打马了。约在清代雍正年间,安徽贵池人陆骧武在福建重刻李清照《打马图》,用犀象密蜡制马,周亮工《书影》卷五记此事,并说:“近淮上人颇好此戏,但未传之北地耳。”乾隆朝以后,打马游戏的文字记载再没有见到,即便在南方也很少有人能玩了。
2.打马的图谱
玩打马游戏所用的图谱,很象是一张棋枰。
3.打马的牌谱
游戏时用三枚骰子,先掷骰子后行马。三枚骰子可得五十六采,分赏鱼、罚色、杂色三种。
4.打马方法概述
其方法分铺盆、本采、下马、行马、打马、倒行、入夹、落堑、倒盆、赏帖、赏掷共11项。
5.打马的铺盆
参与人数以2-5人为适当。备帖若干,各人均分,每人以部分帖入盆,是谓“铺盆”。帖犹如筹码。
6.打马的本采
以第一次掷骰子为准,各人所掷的点数,被认作“本采”。本采必须是“杂色”43采中的,若掷得“赏色”或“罚色”则不能认作本采。本采在玩时将起影响。本采有真、傍之别。比如“皂鹤”是二个五点,壹个三点,计13点,叫“真本采”,而“大枪”为双六,一么,也是13点,虽然点数相同,但色样互异,因此只能叫“傍本采”。
7.打马的下马
每人20匹马,马用犀角或象牙刻成,或用铜铸成,大如铜钱,上面雕刻马形,并刻字以示不同差异。
行马、打马之前,须先下马。根据所掷出的采决定下马的匹数及赏罚帖数。其谱如下:
1.掷得“堂印”(四浑花,即三个四点。下同),下八匹马,外赏八帖;假若掷者本采为12点,此又掷得三个四点,那么再下两匹马,共十匹马。所赏之帖由盆中公帖出(下同)。
2.掷得“碧油”(六浑花)下六匹马,赏六帖。得本采时多下两匹马。
3.掷“桃花重五”(五浑花)下五匹马,赏五帖。若本采是15点,可再下两匹马。
4.掷“雁儿行”(三浑花)下四匹,赏四帖。若掷者本采为九点,则再下两匹马。
5.掷“拍板儿”(二浑花)下四匹,赏四帖,若掷者本采是六点,则再下两匹马。
6.掷得“满盆星”(么浑花)下四匹,赏四帖。
7.掷“真本采”,下三匹,赏三帖。
8.掷“傍本采”,下两匹,赏两帖。
9.掷“承人真撞”(下家掷得的采和上所掷采相同叫“真撞”),下三匹,赏三贴。
10.自掷赏鱼。即掷得“靴植”、“银十”、“马军”、“黑十七”、“傍本采”者,下两匹,赏两书。
11.别人掷骰时,撞到自家“真本采”,则自家下三匹,赏三帖。
12.别人掷骰时,掷得自家“傍本采”叫“傍撞”,各下两匹,各赏两帖。
13.上家掷得“罚采”(“小浮图”、“小娘子”),则上家、自家各下两匹,赏两帖。
14.掷得“杂色”采者,下一匹马,无赏帖。
8.打马的行马
仍用三枚骰子,按三枚骰子点数之和行马。所得点数也就是所行马的匹数和步数之和,比如掷得八点,可六匹马行两步,亦可三匹马行五步。游戏者需审时度势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行马起始点为“赤岸驿”,下行至“陇西监”,转而给左至“玉门关”,经“汧阳监”、“沙苑监”、“函谷关”、“太仆寺”、“天驷监”、“骐骥院”、“飞龙院”,最后达“尚承局”。“赤岸驿”、“陇西监”等都叫“窝儿”。马入窝儿则敌马不许打。入窝儿者赏,即再掷一次骰子。
窝儿中已有他人之马,后来者不管马数几许,都不许行。
两窝儿中间一律设九步,“九”为极数,遇“九”则立一窝儿。
“函谷关”是一大坎,至此,必须凑成十马方许过关。十马过关后,余马不拘多寡,皆可随后过关。
至函谷关时,少马不许超过多马,如前后都有他人多马。则自己不准行马,等多马移动后并已过关,自己方可依点行马。
“飞龙院”也是一大坎,至此,必须凑足20马,而且掷“散采”不许行,必须在掷得下列各采时方可过:自掷“真本采”、“堂印”、“碧油”、“雁行儿”、“拍板儿”、“满盆星”诸赏采;他人掷骰子时,掷到自家“真本采”,则自家许行,或者上家掷到“小浮图”、“小娘子”罚采时,自家也可行。
9.打马的打马
有马在某处,后马正好走到此处,假如前马数多于后马或二者马数相等,则后马皆可打去前马。
20马算作“全垛马”,凡打去人全垛马者,则取盆中帖数的一半。被打出局者如果想再下,则需从头下马、行马。
10.打马的倒行
凡遇到打马,遇入窝等情况,均可倒行,倒行步数也按所掷点数,如掷得么、二、三,合为六点,可前行四步倒行二步,亦已倒行;六步等。
11.打马的入夹
飞龙院下五路叫作“夹”,掷得散采者均不可过夹,必须掷得夹采方许行马。所谓夹采即“么六么”、“六么六”!,之类,需依被夹骰子的点数行马,如“六么六”行一步,“么六么”则行六步。“浑花”也算夹采,如掷“碧油”(点为六、六、六)行六步,掷“满盆星”(点数为么、么、么)行一步等。
12.打马的落堑
五夹之后一路叫“堑”,至堑不论前马、后马,马数多寡,均不许打,都一同落堑,叫“同处患难”。
落堑后,只能在下列情况下才能飞出,自出得“堂印”、“碧油”等浑花赏采以及“真本采”、“傍本采”;别人掷自家“真本采”、“傍本采”;上家掷“小浮图”、“小娘子”罚采;下家掷“真担”、“傍撞”。
飞堑需按开始下马时每次下的数量,依次飞出,不许任意胡乱飞。每飞一匹赏一帖。全部飞出方可“倒盆”。
13.打马的倒盆
“倒盆”,即从盆中取帖。倒盆有如下几项:
凡十马先到函谷关,倒半盆,即取盆中全部帖的一半。在局之人需再添,凑足原数。(以后凡是这种情况增需在局人添足原数)
打去别人全马者倒半盆。
全马(二十匹)先到尚乘局叫“细满”,倒两盆。
落堑马飞尽倒一盆。
14.打马的犯事入供
席中有无理喧哗者,罚十帖入盆。
凡打马,打得一匹马赏一帖,由被打者供给。
15.打马的赏掷
“赏掷”,就是赏再掷之权。凡自掷诸“浑花”、诸“赏采”、“真本采”、“傍本采”、打得敌马、叠成10马或20马、飞得马等,皆党再掷一次。别人掷自家“真本采”、“傍本采”、上家掷罚采,也赏自家一掷。
二、打马图序的打马游戏
北宋时风靡天下的一种棋艺——打马,很多方面和飞行棋特别接近。
打马近似于唐代盛行的双陆棋,属于一种争先之戏。有棋子和棋盘,玩家各有若干棋子,从起点出发,掷投骰子,按照骰子的点数行棋,最先把自己的全部棋子走到终点者为胜。
双陆的参和者通常为二人,打马则突破了这一限制,最多时可以有五人参和一局棋,可以算是一种多人玩的双陆。人数的增加使盘面的变化更多,玩起来更热闹。
和双陆一样,各个玩家手中的棋子彼此有明显的不同差异,但每个人手中的棋子却是完全一样。而棋子大多为铜制,也有骨制或者象牙制成,铜铸的棋子今天还能在收藏者那里看到,收藏者称其为“打马格钱”或者“马钱”。
宋代的马钱大多铜质精细,制作讲究,特别精致。外形多为铜钱状,直径约三十毫米,厚度二毫米左右,中间有方孔或者无孔。
马钱的正面通常写有马的名称,另一面为马形;或者马名和马形同处一面,另一面也完全一样。所用的马名大多取自古代的名马,像“千里”、“赤电”、“追风”、“绿耳”等。
打马和双陆最大的不同差异是在棋盘上——比起双陆,打马的行进路线更曲折更复杂,路途上的障碍和磨难更多。又由于参和者增加,各人手中的马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双陆,于是小小棋盘之上有一种万马争先的气势。
宋代一共有四种打马,一种是“关西马”,每方一将十马;一种是“依经马”,每方二十马,无将;第三种是“宣和马”,由前两种综合而来;最后一种是李清照新创的“命辞打马”,或者说“易安马”,是在依经马的基础上形成。宋代打马留名后世,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李清照,归功于她的那篇《打马图序》。
李清照最喜爱博弈之戏,喜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。她自己在《打马图序》中写道:“惠则通,通则无所不达;专即精,精即无所不妙……夫博者无他,争先术耳,故专者能之。予性专博,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,每忘食事,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?精而已。”
看起来,但凡博弈之戏,这位才女都要玩一玩,由于天性聪颖,悟性高,又能钻研,肯下功夫,因此都玩得很好。当然也不单单为了消磨时光,玩的时候总要带一点采头。
李清照肯定不会像宋徽宗一样,“不顾频输万亿钱”,由于有一段时刻,她的生活并不宽裕。
金兵南犯,赵、李二人惬意的生活结束,从此踏上一条流离漂泊之路。这期间,夫妻二人几十年间辛苦收集起来的字画珍玩散落殆尽。建炎三年(1129年),即二人结婚三十年后,时任江宁知府的赵明诚病逝。
丧乱之后,李清照倒也显得淡定从容,一旦安顿下来,又想起自己一给嗜好的博弈之戏,而其中最值得一玩的,只有打马:
自南渡来,流离迁徙,尽散博具,故罕为之,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。……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溯流,涉严滩之险,抵金华,卜居陈氏第。乍释舟楫而见轩窗,意颇适然。更长烛明,奈此良夜何?于是乎博奕之事讲矣。
且长行、叶子、博塞、弹棋,世无传者;打揭、大致、猪窝、族鬼、胡画、数仓、赌快之类,皆鄙俚不经见;藏酒、樗蒲、双蹙融,近渐废绝;选仙、加减、插关火,质鲁任命,无所施其智巧;大致象戏、弈棋又唯可容二人。独采选、打马特为闺房杂戏。尝恨采选丛繁,劳于检阅,彼能通者少,难遇劲敌,打马简要而苦无文采……
此时赵明诚已经去世,长夜漫漫,孤独的李清照只能用博戏打发时光。原有的博具散失在亡命途中,世传的博具要么俗鄙不堪,要么简陋直白、难施诀窍,而象棋围棋又劳心费神不够热闹,在李清照的眼中,值得一玩的就只剩下打马了。
几十年之后,另一位南宋词人陆游写了一首《乌夜啼》:
金鸭余香尚暖,绿窗斜日偏明。兰膏香染云鬟腻,钗坠滑无声。
冷落秋千伴侣,阑珊打马心情。绣屏惊断潇湘梦,花外一声莺。
词中写的是一位闺中女子,在寂寥的午后无所作为,迷思游走、百无聊赖,通篇淡香弥漫,飘动着一种无病呻吟、让人无从抉择的闲淡气韵。
这种迷离而无头绪的闲愁,读起来恍然是李清照早年的手笔。不了解陆游的这首词因谁而写,写词时有没有想过早年那位嗜好打马的女词人。
如果大家用这样的词句去描摹晚景凄凉的李清照,描摹她玩打马时的情态,显然太温吞了一些。李清照的孤寂、无聊要比这痛切深沉得多,也实在具体得多。